衛教宣導篇

發炎性腸道疾病 小心癌變/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

長期腹痛、腹瀉,小心慢性腸道發炎。圖/123RF
 聯合報 / 記者鄧桂芬/台中報導
  • 常見症狀:腹痛、腹瀉、血便

 

  • 分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。前者侵犯大腸和直腸表面黏膜,後者侵犯範圍廣,可能從口腔到肛門,腸道內部黏膜到外部漿膜層都會影響

 

  • 若癌變,早期治療是切除癌化腸道,晚期輔以化放療、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

 

28歲王姓男子因長年腹瀉和腹痛,身高170公分、體重不到50公斤,體虛模樣被老婆嫌棄,最終離婚收場。就醫檢查,確診為發炎性腸道疾病(IBD)之一的克隆氏症。持續治療後,症狀改善,也養出好體魄,已與新女友閃電結婚,找回幸福第二春。

 

 

 

 

分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

 

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說,發炎性腸道疾病分為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。前者侵犯大腸和直腸表面黏膜,後者侵犯範圍更廣,可能從口腔一路到肛門,腸道內部黏膜到外部漿膜層都會影響,發炎嚴重時還可能導致腸道阻塞、瘻管、腹內膿瘍和腸穿孔等問題。

 

 

潰爛逾10年 罹癌機率高

 

發炎性腸道疾病已被證實,因腸道黏膜終年處於「爛爛的」狀態,潰爛逾10至15年以上,比一般人發生大腸直腸癌的機率更高。但腸道疾病的症狀都很相似,例如時好時壞的腹痛、腹瀉或血便等,容易跟腸躁症搞混,必須到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檢查,才能鑑別診斷。但也因為民眾很難自我察覺,臨床常有延誤就醫的案例。

 

蔣鋒帆強調,發炎性腸道疾病只要及早確診,通常透過藥物治療就能達到控制目的。但若等到發炎狀況較為嚴重時,則必須手術截掉嚴重發炎的腸子,避免腸穿孔致腹膜炎或膿瘍等併發症。

 

 

無法根治 但服藥可改善

 

目前發炎性腸道疾病雖無法根治,但藥物醫療進步下,可以改善疾病的本質,患者能和一般人一樣的生活。蔣鋒帆強調,有疾病不可怕,沒治療才讓人遺憾與後悔,建議患者應和醫師討論最好的治療決策。若不幸癌變,早期的治療是切除癌化腸道為主,晚期則依轉移情形需輔以化放療、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等方法。

癌症治療期間,蔣鋒帆提醒,患者要均衡飲食、適度運動,能讓預後更佳;也可適度補充營養保健食品,抑制發炎、提升免疫力,讓體力恢復更快。長期飲食上,「盡量吃原形食物,遠離科技製造的加工食品!」

 

 

大腸直腸癌 可以預防

 

「大腸直腸癌是可以預防的。」蔣鋒帆說,預防方法除了老生常談的均衡飲食、戒菸、多運動之外,最重要的是減少生活與精神壓力,「不好的生活型態,才是健康的最大殺手。」50歲後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,具家族史、抽菸史和糖尿病等高風險患者,更應於40歲就提早接受檢查,才能保障腸道健康。蔣鋒帆將於癌知識講座,分享防癌抗炎新知,歡迎報名。